查包養心得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_中国网

作者:

分類:

沈跃跃:

各位委员:现在开会。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共安排两场,今天上午进行第一场大会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同志,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今天的会议,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建议,让我们表示热烈欢迎!

2024-03-07 09:02:45

沈跃跃:

下面,请14位委员分别发言。

首先请宁吉喆委员发言,陈群委员准备。

2024-03-07 09:03:50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宁吉喆: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硬道理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取得了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新成绩。一是经济增长符合预期,全年GDP同比增长5.2%。二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三是发展协调性继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五是高水平开放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六是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七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同时必须看到,今年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一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并存,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二包養網是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并存,供求总量失衡,企业增产不增收。三是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四是实际困难和信心不足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社会预期偏弱。这些问题必须在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加以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2024-03-07 09:04:42

宁吉喆:

一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增长的政策。保持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必须强化逆周期调节。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地方专项债券规模,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必要时把储备政策投入实际操作。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用好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价格稳定。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要围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以数字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不断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增加面向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开拓城乡和区域发展空间。唯有扩大内需,才能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优势。要以全面扩大新型消费、传统消费、恢复性消费为基础拉动增长,以系统增加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利用外资为关键促进发展,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加强战略腹地建设为举措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兜牢民生底线为基准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开放转型发展上积极进取。以进促稳方能稳中求进。要谋划出台改革开放重大举措,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加快转换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转为科技创新驱动为主。加快优化经济结构,由三次产业各自增长转为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由资源粗放使用转为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经营、房地产运行都要构建新的发展模式。谢谢大家。

2024-03-07 09:07:10

沈跃跃:

请陈群委员发言,易纲委员准备。

2024-03-07 09:10:21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陈群:

各位委员,我代表民盟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强化落地执行 为基础研究打造可以“十年磨一剑”的制度环境。

2024-03-07 09:10:47

陈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具有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十年磨一剑”是基础研究的常态。为此,中央深改委2022年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大力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攻关”。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真正原创性、引领性的成果仍然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缺少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考核评价过于频繁,评价体系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上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上不符合基础研究实际的要求仍然较多等。这些都是阻碍科研人员勇于选择挑战性大、创新性强的课题,沉心静气、长期深耕的原因。

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需加快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地执行,制定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具体措施,为基础研究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可以“十年磨一剑”的制度环境。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力度。建立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强化有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同时为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留足空间,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找到有真正价值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深耕细作、长期坚持。

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快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和评价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障科研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并在此基础上放手发挥学术共同体,特别是小同行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推动学术共同体逐步承担起科研评价的主体责任,从而实现由“量化考核”向“贡献考核”转变。对基础研究人员,完善“非升即走”考核模式,延长评价周期,使青年科技人员敢于承担周期长、难度大的科研。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方式。按照基于信任进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简化与科研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对基础研究经费预算的调整权限,使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拥有更大自主权的要求真正落实落地。

四是完善薪酬激励办法。健全基础研究人员薪酬保障机制,实施适度激励的薪酬体系,弱化绩效和待遇的关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明确科研人员“技术专家与责任人”的定位,让科研人员能够从十年坚守获得的成果中享有恰当的经济收益。

五是强化正向宣传引导。加强对“十年磨一剑”相关政策和科研事迹的宣传,增强基础研究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尊严感,推动形成支持基础科研、崇尚原始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学家肩负起科技创新重任。同时,加强学术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科研环境。谢谢大家。

2024-03-07 09:14:21

沈跃跃:

请易纲委员发言,司马红委员准备。

2024-03-07 09:22:07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 易纲: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凸显了中共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内容,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并对经济运行的部分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是总量上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足够的支持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比名义GDP增速略高的取向,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着力解决结构性的堵点、难点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向改善民生和促进消费倾斜,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和居民消费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切实推动全社会增加资本金投资。当前,市场上不缺资金,缺少的是能承担风险的资本金。从银行放贷的逻辑来讲,如果企业资本金筹不来,贷款也上不去。当前要把增加社会资本金投资和融资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处理好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关系,研究推动保险资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入市,畅通PE/VC的融资渠道和退出渠道等等。另外,我国金融体系中,比较有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的是商业银行。因此,建议资本实力强的大型银行选择一两家省分行在表内试点以投贷联动方式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并在监管和考核方面给予灵活性。

三是建议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允许房企依法合规动用一定比例的预售监管账户资金。当前,政策的重点首先是压实房企的主体责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才是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重点支持大多数房企特别是民营头部房企持续稳定经营,着力解决他们的流动性困难,支持房企把楼盖好,按质按时交到购买者手中。建议: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由中央财政或人民银行每年按预售监管资金余额的1%提取预售保险基金(估计约100亿元/年),先考虑以三年为限(2024-2026年),共提取预售保险基金约300亿元;允许房企主体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依法合规动用一定比例的预售监管账户资金,估计有约1万亿元的资金可由房企立即使用;如果将来房企出现烂尾楼,由预售保险基金以该房企动用资金为上限先行赔付。这一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资金撬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房企渡过难关,争取用三年时间过渡到以现房销售为主。同时,对房企预售资金使用开展专项审计,确保预售资金依法合规使用。

四是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前,我国外资银行资产占比为1%左右,股票和债券市场方面,外资持有占比均在3%左右,要促进银行和资本市场外资占比稳中有升。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并在相关国际合作中提出中国方案。 谢谢大家。

2024-03-07 09:22:32

沈跃跃:

请司马红委员发言,车俊委员准备。

2024-03-07 09:25:23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主委,北京市副市长 司马红:

各位委员,我代表民建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作支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交叉融合、互相联动的特征,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包養網比較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蕴藏巨大增长潜力,是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中共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迈上新台阶,加速聚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还存在区域布局同质化、产业组织形态不优、产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应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层面统筹引导,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容量大、链条长的优势,鼓励各地分工协作、突出区域现实条件和潜在优势错位发展。地方优惠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适度,避免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补贴。总结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跟踪研判相关领域产能扩张势头,对重大项目开展窗口指导,注意区域协同和产业协同,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加强东部地区科研能力建设,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构建全国“通功易事”分工体系。

二是多维协同,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构建“链主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系统发展路径。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以大带小构筑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的“以点带线”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教育—人才—科技”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形成“集线成面”格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建立集群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构建产业集群及配套体系“合面成体”格局。

三是与时俱进,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公布全国及各地方、各领域关键指标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年鉴,发布年度报告,便于地方掌握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交流协作,促进锻长补短。

四是统筹谋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分步走战略。短期,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新动能。中期,构建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孵化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争抢发展机遇的新优势。长期,在产业深度融合、区域合理分工、双循环与统一大市场有机互动基础上,构建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谢谢大家。

2024-03-07 09:25:50

沈跃跃:

请车俊委员发言,王路委员准备。

2024-03-07 09:29:07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车俊: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特别是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赋予长三角“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使命,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推动下,在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发展势头很好:以4%的国土面积、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万亿级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均占全国1/3左右;“双一流”高校、发明专利数量约占全国1/4;两院院士数量约占全国1/5;进出口、利用外资占全国1/3以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均占据重要地位。现在的长三角,实现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社会服务互联互认、产业协同高效紧密,区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有幸深度参与其中,这些年也一直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体会:正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才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和改革试验田。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对照“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新使命,还有不少深层次问题有待破解。比如,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引领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基础研究、前沿布局等存在薄弱环节;产业综合实力有待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较大压力,世界一流创新企业还不够多;战略枢纽地位有待增强,轨道交通体系、海港辐射能级、海铁海河多式联运、机场群联动互补等还有很大空间。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三省一市”互补性很强,上海是龙头,江苏经济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力足,安徽科技创新也有一定特色,要责无旁贷勇扛使命,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建议:

一是以更高站位推进一体联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区域战略对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二是以更大力度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统筹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加快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激发更多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三是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加快制度型开放,赋予长三角地区内的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

四是以更深层次机制创新打造发展共同体。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深化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衔接,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谢谢大家。

2024-03-07 09:29:37

沈跃跃:

请王路委员发言,孔昌生委员准备。

2024-03-07 09:33:53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王路:

各位委员,我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大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材料是人类时代划分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材料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中的底层与先导技术。新材料科技创新将发挥引领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变革、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作用。我国已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材料产业体系,正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但新材料产业还面临科技创新质量不高、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全生产要素配置尚需加强等问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材料产业快速聚集,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材料产业集群与区域合理分布,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创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此巩固扩大新能源产业领先优势,推动生物制造提质增效,发挥人工智能对新材料产业的赋能效应,打造新材料带动整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为此,建议: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新材料发展新动能。强化新材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省级实验室为补充的新材料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覆盖新材料主要门类和重点产业聚集区的科技创新布局。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项目为牵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材料科技主攻方向要聚焦:先进基础材料领域,聚焦提质升级,加速国内急需高温合金、纳米合金等高性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战略材料领域,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加速钙钛矿电池等高效新能源材料迭代,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关键材料供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前沿新材料领域,聚焦原始创新,加速非粮生物基新材料替代塑料等研发应用,以原创性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变革。推进材料基因组工程,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新材料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形成新材料发展的大布局。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头部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高效协同、上下游紧密合作的产业集群。完善创新投资机制,组建科技创新联盟,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科学合理布局新材料产业,进一步促进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把材料决定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功能拓展到全球产业链之中。

三是发挥制度优势,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把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中长期战略部署与近期重点安排,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形态,让科技、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和人才、资源、数据等要素保障更加聚集新材料发展领域。谢谢大家。

2024-03-07 09:34:27

沈跃跃:

请孔昌生委员发言,徐晓兰委员准备。

2024-03-07 09:38:10

河南省政协主席 孔昌生: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进度和质量成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要在观念上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产业形态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路径上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现就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前沿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球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种业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农业集成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水平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建议加快建立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培育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不断增强民族种业国际竞争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推广畜禽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支持覆盖耕、种、管、收、储全环节的农业“大铁牛”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推广,加快农业数字化集成技术综合应用,助力打造科技型农业。

二是以“链式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要效益。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既有“接二连三”融合不够等问题,还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挑战。建议鼓励从农资农机、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各环节,在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联接协同,共建产业标准,降低成本和风险,增强产业韧性。支持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到农业主产区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对标国际大公司,打造知名品牌,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乃至“卖标准”转变。

三是以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种地兼业化”等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议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效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多元经营主体的优势和作用。有序推进小田变大田,探索完善“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复合经营模式,引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支持探索创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比自己种地收入更多,不搞“大呼隆”,不人为垒大户,健全土地流转监管机制,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四是以培育新型农业资本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把农业做成现代化大产业离不开现代农业资本。建议加快完善国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强化农业保护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产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信贷资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让新型农业资本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谢谢大家。

2024-03-07 09:38:43

沈跃跃:

请徐晓兰委员发言,蓝绍敏委员准备。

2024-03-07 09:48:27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 徐晓兰:

各位委员,我代表致公党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培育新型消费 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促进消费作出重要论述,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

调研发现,我国消费提质升级呈现新趋势、新特征:消费层次由低品质消费向中高品质消费升级转变;消费途径由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消费形态由商品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消费观念由从众向“从众+个性”转变;消费类型由生存向兼顾发展和享受转变;消费方式由传统向绿色和数字转变。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新型消费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以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导向,对消费者、商品、场景之间的关系进行联接和重构,催生了消费新政策、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区域、新生代。

当前,新型消费在“谁消费”“消费什么”“如何实现消费”等方面还存在难点堵点,建议打造“供”“需”“促”协同发展的消费共同体,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在“谁消费”环节,从需求侧入手,围绕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性别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需求,培育新消费群体,拓展新消费领域。“Z世代”(指互联网世代的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新“银发族”的悦老、适老消费,新“城市人”的住房、养老托幼消费等需求各有不同。其中占我国总人口的19%的“Z世代”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力,他们是数字化原住民,追求个性、注重体验、乐于尝试。可以发展定制消费品和时尚消费,开展音乐节、艺术街区等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鼓励国潮风与非遗产品、老字号相结合,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宣传,为激发年轻一代的消费潜力提供契机。

在“消费什么”环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提供丰富多彩的消费品和消费形式,供不同群体消费者选择。发展消费新形态,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健康发展,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大绿色低碳优质消费品供给。强化数字技术对消费新业态的赋能作用,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智慧养老、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等消费新业态。示范推广一批消费新场景,带动新兴产业落地应用,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在“如何实现消费”环节,从消费环境、消费政策、消费能力等方面入手,打通限制消费实现的痛点、堵点,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通过增加灵活就业等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增加全体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发挥中等收入群体在消费升级中的推动作用。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对线上线下融合、虚拟商品和服务、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领域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消费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取消不合理限制和限购措施,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领域。谢谢大家。

2024-03-07 09:48:54

沈跃跃:

请蓝绍敏委员发言,赵静委员准备。

2024-03-07 09:51:41

黑龙江省政协主席 蓝绍敏: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提高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由于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机遇等原因,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不够平衡。2023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产量合计10834亿斤,占全国77.9%。7个主销省(市)产量合计597亿斤,占全国4.3%,需要大量调入粮食。一出一入,构成了国家粮食安全格局的重要框架,决定了保护种粮积极性的极端重要性。

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后,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提高地方种粮积极性。我们深刻认识到,粮食主产省(区)的强大产能和巨大产量,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坚强领导和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其中国家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功不可没。多种粮、种好粮,保证市场充足供应、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同时,由于粮食生产投入大、利润少,产粮区聚集经济要素的能力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能力受限,大多数粮食主产省(区)发展水平低于主销省(市)。以黑龙江省为例,67个县多为农业县,平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国平均的27%。很多种粮支持政策需要地方配套。黑龙江省依安县2023年配套粮食保险资金2000万元,占县财政收入5%,获得的产粮大县奖励只占财政支出的0.94%,平均1斤粮1分钱。“粮财倒挂”“种收失衡”是我国粮食净调出省从2003年的13个减少到目前5个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建立这一机制,是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保护政策的重大突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硬道理的重大创新。建议在政策设计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纵向与横向统筹,扩大“增量”。把中央纵向支持政策与省际横向补偿政策结合起来,加大产粮大省、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支持力度。纵向稳定增长、横向探索推进,让主产区钱袋子更鼓、获得感更强。

二是测算与分析结合,定好“标准”。通过流通渠道梳理、统计数据采集、专家意见汇总、部门宏观研判,综合考虑主产区的总产量和调出量、主销区的自产量和销售量、粮食的品种、人均占有量、种粮的比较效益和机会成本、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按多大量补”“按多少钱补”等核心标准。

三是直接与间接兼顾,建强“产业”。引导主销区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支持域内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共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和营销网络,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政策与法律衔接,强化“刚性”。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基础上,指导主销区出台地方法规,把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形成举国共担粮食安全重任的浓厚氛围和稳定格局。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主产省区,重任在肩。我们将全力打造“大粮仓”,坚决当好“压舱石”,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谢谢大家。

2024-03-07 09:52:07

沈跃跃:

请赵静委员发言,陶智委员准备。

2024-03-07 09:58:02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赵静:

各位委员,我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的题目是:加快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应用、市场开拓,每个阶段都需要金融支持。金融如同活水,浇灌科技的种子、浸润创新的土壤、催生新产业的幼苗。

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作出部署,各地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科技金融取得新成效,包括信贷、债券、股票、创投、保险、担保在内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能力有效增强。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强调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与建设科技强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企业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为此,建议:一是创新支持方式。整合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形成科技信贷、创投联动和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专项投入机制,推动投入结构优化与方式转变;重点加大财政对贴息、担保贴费、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股权投资,灵活运用奖补、风险补偿、权益让利等方式,提升政府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是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确保国家相关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深化“新三板”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新三板”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功能和作用;支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三是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懂技术、知产业、通周期”的科技金融人才,又要形成“懂资本、懂规则、懂市场”的企业科创人才。不断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机制,以优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为科技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的共同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行业信息公开性,打破信息壁垒,形成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筛选识别、风险研判等能力。完善科创企业的估值体系,既避免“泡沫”,又让优质科技成果的价值凸显出来。

五是坚持支持发展与防控风险并重。健全尽职免责机制和容错机制,优化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投资生态环境。发展监管科技,推进中国特色“监管沙盒”(指受监督的安全测试区)机制试点。构建科创企业行业风险判断标准,建立与发展科技金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风控机制。增强宏观政策取向、政策实施过程的一致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谢谢大家。

2024-03-07 10:00:59

沈跃跃:

请陶智委员发言,南存辉委员准备。

2024-03-07 10:03:4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陶智:包養

各位委员,我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发言的题目是:创新高等教育育人模式 提升自主培养科技人才水平。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指研发人员按实际从事研发活动的时间所计算出的工作量)达635.4万人年,居世界首位。但在整体质量和结构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例如,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仍有差距,根据《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中国大陆入选人数为9013人(排名全球第4),只有美国81155人约1/10。此外,科技人才结构还需优化,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博士毕业生占比不足70%,从事基础研究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仅占8.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学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积极探索育人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为此,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探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将“本—硕—博”作为一个整体,试点培养方案一体,课程衔接互选,学分互认等机制。建议允许高校在完善分流机制的前提下,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年限内,试点“3+X”弹性学习年限和动态流转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同时,应加大对“英才计划”“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专项的统筹力度,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培养。选拔具有创新潜质,有志从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据学生禀赋特长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

第二,试点探索项目制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当前已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科学”时代。21世纪以来,诺贝尔奖中具有跨学科研究特征的比例超过40%,特别是诺贝尔化学奖,近2/3具有跨学科特征。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将“交叉学科”设置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建议试点在高校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对课程、师资、平台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支持学生“多学科”培养、“多指标”评价,推动育人模式由直线型、分散式向矩阵型、集群式转变。

第三,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培养体系。大学天然具备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人才的优势。据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生占比超过30%。建议鼓励高校建立进阶式科教融合育人体系。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探索类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参与“微课题”,激发研究志趣,培养科研习惯。针对高年级学生,可设置源自实际问题的高阶挑战项目,引导学生选定研究方向,为开展持续攻关打好基础。此外,科教融合不能脱离硬件载体,应支持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通用、开放、共享的科教协同平台,为课程建设、实验教学、科研训练提供硬能力支撑。谢谢大家。

2024-03-07 10:05:31

沈跃跃:

请南存辉委员发言,马建堂委员准备。

2024-03-07 10:08:13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各位委员,我代表全国工商联发言的题目是: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中共包養網 花園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民营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七成以上,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仍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循环不畅、转型动能不足等压力。要贯彻落实好2023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民营经济31条”)等支持政策,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市场预期和发展信心,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发挥民营企业创新重要作用,筑牢新型工业化科技基础。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机制,支持行业头部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项目顶层设计、重大决策。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成立产业科创引导基金,搭建科创孵化园等创新平台,加强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应用验证平台,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将应用场景确定为产业链能力培育的重大资源列入政策支持序列,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在项目中使用。

二是聚焦民营企业绿色智能转型,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让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继续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建设以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统筹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低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资源再利用产业和再制造产业。

三是维护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新型工业化市场活力。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底气,要通过统一大市场建设把这个优势更好发挥出来,激发消费潜能,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统一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要素、能源等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加强各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项目协调衔接,推动区域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优化工业电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并通过持续的政策优化降低民营企业综合税负和运营成本。优化市场监管方式,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对新行业、新赛道更多采取事中事后监管的方式,让企业敢想敢闯敢试。

冰消雪融春色至,扬帆激浪正当时。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广大民营企业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一定能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2024-03-07 10:09:13

沈跃跃:

请马建堂委员发言,夏杰委员准备。

2024-03-07 10:17:27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 马建堂:

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让以人为本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失能老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约为1/5,总数5000万人左右。这些失能老人难以独自生活,照料的家人身心俱疲、不堪重负,不少老人则因照护不到而生存质量下降、生命尊严有失。因此,更好地满足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减轻家人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已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要多渠道增加长期护理人员的供给。我国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多靠家人承担,具有专业知识的长护人员极为短缺。建议,一是将有意愿的农民工和失业人口进行必要培训后,精准提供给有需要的失能老人。二是扩大职业学院医疗卫生、长期护理、医养照护等专业招生规模,培养有意愿进入长期护理行业的医务人员、专业照护师、康复治疗师、医养照护人员等,满足中高收入家庭失能老人护理需求。三是加大对家庭护理人员和护理介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长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介绍机构的规范化水平。

二要大力支持社区向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受我国大部分家庭收入水平和文化的影响,居家护理仍将是失能老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建议地方政府在新建小区设立社区照护服务站,支持老旧小区把相应场所或租用的临近房屋改造为社区护理站,由社区服务站派人入户向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政府对社区照护机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三要鼓励失能老人辅助器具的生产与使用。为方便失能老人的生活,减轻照护人员的工作负担,建议,一是鼓励科研单位研发更多的失能智慧产品,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多智慧和普惠的解决方案。二是制定专门的失能辅助器具目录。我国2014年首次发布了康复辅助器具目录,但康复器具着眼于病人功能的恢复,而失能辅助器具则着眼于失能人群人体功能的辅助,所以需要专门的器具目录以指导生产。三是对生产失能辅助器具的企业实行低税政策,也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发放定向消费券,鼓励失能老人家庭购买和使用。

四要推动长期护理险扩大试点范围。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自2016年启动试点后,已扩大到49个城市。但试点城市偏少,试点城市保险范围也限于城镇职工;筹资渠道单一,多为医保个人账户划转和财政补助为主;给付项目偏少,支付对象大多限于长期重度失能人群和在医疗机构、专门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建议尽快从试点城市转向全部城镇,从城镇职工推广到全部城镇居民,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到农村;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尽快建立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医保统筹基金划转、政府财政补贴和公益慈善基金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给付项目要在科学精算和科学失能等级评估基础上,将适当的居家照护、中度失能的医院照护、养老机构照护纳入支付范围。

2024-03-07 10:18:27

沈跃跃:

请夏杰委员发言。

2024-03-07 10:23:41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夏杰:

各位委员,我代表全国妇联发言的题目是: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作出明确部署,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妇联组织要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到,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普惠托育服务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但家庭的入托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据2022年有关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现有婴幼儿3200万左右,有入托需求的家庭超过三分之一,但是入托率仅为6%左右;全国千人口托位数为2.57个,与到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存在公立托育机构少、“一位难求”“挤不进”;民办托育机构收费高、良莠不齐,家长“送不起”“不敢送”等问题。

二是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实施促进妇女生育和就业平衡的积极措施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建立了针对就业性别歧视的联合约谈机制,但妇女在生育和就业平衡方面仍面临困难。调查显示,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问题。有职业中断经历的女性中,因“生育或照料孩子”而中断的占60%。近83%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打算,期待提高就业技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

三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在营造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了支持生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但支持生育的良好环境还需全社会共同营造。各地出台的生育友好政策的知晓度和落实力度有待提高,用人单位建设生育友好工作场所的积极性有待增强。育儿责任主要由妇女承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3岁以下孩子白天主要由母亲照料的占63.7%,夫妻共育的理念亟待强化宣传普及,并普遍践行。

为助力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的普惠托育服务。建议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部署安排,加大公立托育服务机构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托育服务建设,使广大婴幼儿家庭享受到“托得起、托得到、托得好”的照护服务。

二是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育龄妇女就业。建议进一步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关性别平等就业的规定,在招工招聘中进一步消除性别歧视。充分发挥生育保险保障作用,稳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再就业信息和指导、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工作方式等,帮助生育妇女重返职场。鼓励用人单位、社区等设立“亲职岗”,提供灵活弹性的工作岗位。

三是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环境。广泛宣传父母育儿假等生育支持政策,将生育友好纳入用人单位社会责任范围,对创建生育和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的用人单位先进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包養網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倡导夫妻共担、父母共育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际。谢谢大家。

2024-03-07 10:24:01

沈跃跃:

今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进行完毕。现在休会。

2024-03-07 10:30:38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