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达在向客户演示缝纫机的操作。
孙金标摄
卓文夫妇宣传乡村特色旅游。
卓 文供图
伊恩(左三)参加村里的疫情防控宣传志愿服务工作。
葛 承摄
随着我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许多在中国乡村工作、生活的外国人,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增强了在中国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我真的太爱这里的人了”
本报记者 李 纵
广西桂林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青砖瓦房下,伊恩·汉姆林顿正蹲在门前,用手中的工具来回打磨木板,准备装修房子。“我以前在南非是建筑师,理想就是要保护这些漂亮的房子。”
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伊恩来到阳朔县旧县村,对当地古民居一见钟情,“这就是我想要的那种有小院的宅子,很可惜当时已经租出去了”。伊恩带着遗憾离开,此后虽在多个城市辗转,心里却依然挂念着这片古色古香的老宅。
2009年底,伊恩再次来到阳朔。这次他定居在旧县村,租下老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还原古建筑面貌,恢复桂北民居的传统模样。
伊恩在将古民居打造成精品民宿的过程中,与当地村民共同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当时旧县村的旅游并不发达。“我2009年到旧县村时,村子里几乎没有年轻人,都是老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伊恩回忆道。2011年,伊恩将第一栋老宅装修完毕,开办了一家民宿。2012年,旧县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民居的修护工作也同步启动,此时很多村民开始返乡。
“他们回来可以自己做生意、撑竹筏、种果子、经营农家乐,现在年轻小伙伴也越来越多了。”看到这些变化,伊恩很开心,他的修护工作,也让人们感受到古民居的魅力和价值。很多人回到村里,修缮古民居,办起民宿,村里涌现出一批如“时间牧歌”等特色古民居民宿。村民们依托阳朔的旅游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仅发家致富盖起了新房,更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民居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遇龙村和旧县村都是坐落在遇龙河沿岸的村落,都留有许多古民居。这些村庄坚持保护传统村落完整性、促进活态传承,在保护改造中做到既能反映传统民居特点,又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村落、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模式,打造“旅游+产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前的路不好走,下雨天泥泞不堪,晚上漆黑一片。如今交通方便,到处都是水泥路,路灯、水沟、排污管道、化粪池都修好了。以前甚至没有自来水,现在每天都有人处理垃圾。”伊恩说,他晚上喜欢散步、骑着自行车寻找山水间的人文记忆。“这几年变化特别大,因为经常和村民一起吃饭聊天,老百姓都说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了,大家都盖起了新房子,村子建设得很漂亮。政府把村子清理干净,种了各种植物,还建了很多美丽的地方,乡村风貌有很大的提升。”伊恩喜欢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老宅,还有这里的风土人情。
近年来,阳朔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五清五拆五建”工程,许多农村地区和旧县村一样实现了美丽蜕变,形成“山水田园+乡村风貌+精品民宿”整体提升的“阳朔模式”。
物质富有的同时,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富足,党支部带动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陈规陋习。“现在这里的治安好,我家里从来不锁门,非常安全。因为我的朋友包養網们会经常来和我吃饭,有时候我回来,他们已经做好菜等我了。”伊恩感叹道,他深刻体会到了农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十几年的生活已经让他完全融入这里,村民都和他称兄道弟。他的脸上永远充满笑容。“我真的太爱这里的人了,他们特别善良、淳朴。”
“我爸妈曾非常担心我一个人在中国,后来我买机票把他们接过来,村里每户人家都轮流请我们吃饭,就像老朋友聚会一样,他们就放心地回去了。”伊恩笑着说道,“我曾经告诉自己,如果在这里过得不开心就马上离开,但是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
“我非常享受在这里的生活”
本报记者 邵玉姿
走进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南楼乡厢同村,绿树环绕、鸟鸣声声。在村北的一处院子里,几株玫瑰花开正艳。一旁,费美丽正带着两岁的儿子,看着花朵学算数。
今年25岁的费美丽是莫桑比克人。5年前,她与丈夫钱冲在莫桑比克港口城市贝拉的一家超市相识。2019年,两人结婚后,费美丽跟随丈夫一起来到中国生活。
“道路平整干净,两侧种满了绿植,路边的墙面上还画满了各式各样多彩的图画,特别好看。”说起刚到厢同村时见到的场景,费美丽仍十分兴奋。
2016年,厢同村启动人居环境整治,对村内大大小小70多条街道进行了硬化、美化和亮化。修路、绘墙、安装路灯……不到一年的时间,破旧的小路变成了林荫小道。这几年,厢同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如今,县里的垃圾清运车每天都会准点来到厢同村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运走处理。在征求村民意见后,村两委还将垃圾治理腾出的空地建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游园”。
“现在厢同村的小游园加起来已经有十几个,村民们时常到这里休闲游乐。”费美丽已融入厢同村的生活,看到乡村的变化,内心感到很温暖。
环境美了,产业也升级了。厢包養網同村2019年启动建设的高端设施农业示范园项目就在村子北边,离费美丽家特别近。现在,7个温室大棚成为“厨余养虫、以虫喂鱼、以鱼养菜、以菜净水”的虫鱼菜循环种养模式示范点,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就业增收。费美丽和家人曾一起到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参观。“看到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红红火火真漂亮!”费美丽说。
刚到中国时,费美丽感到最不可思议的就是移动支付和网络购物。“现在网上下单,快递可以直接送到我们村,这非常棒!”
起初,厢同村只有一两家快递公司入驻,这导致大部分的网络订单都无法直接送达。费美丽便开着三轮车到邻村去取,路途不远,还算方便。今年年初,厢同村增设了快递服务站点,几大快递公司全部入驻。从邻村到“家门口”,费美丽的网络购物体验越来越好。“现在,我连买菜都是在网上下单。”前不久,几家社区团购平台入驻厢同村,费美丽得知后进行了尝试,“今天下的单,明天就能到。”几次购买后,费美丽发现网上买菜不仅品类多,而且价格实惠。“我还买到了很多之前一直想买却没能在村里超市买到的菜。”说起自己的网络购物体验,费美丽赞不绝口。
傍晚时分,微风徐徐吹过。费美丽和丈夫带着孩子出了门,一路慢走来到了村中心的小游园。满目的绿色、别致的休息亭、多样的健身设施……小游园里,大人闲聊家常、孩童嬉戏打闹,一片欢声笑语。“我非常享受在这里的生活,对未来也充满期待。”费美丽说。
“旅游发展让乡村越来越热闹”
本报记者 徐 靖
漫山金果缀满枝头,黄澄澄,水灵灵,掩映在蓝天绿水之中、粉墙黛瓦之间,优美写意。安徽黄山市歙县深渡镇绵潭村坐落在新安江畔,风景如画,盛产枇杷,每年的收获季特别热闹,赏美景、吃枇杷,早已成为远近游客们竞相打卡的“诗和远方”。
拿着三脚架,举着手机,边走边看边拍,一边还对着镜头说着什么,如织的游人中,美国小伙子卓文尤其显眼。
“现在正是枇杷的成熟季节,到达歙县后,我们开车沿着新安江山水画廊行进了10公里左右,不仅为了品尝到最鲜的枇杷果,更希望通过此次拍摄的短视频宣传好当地的枇杷节。”卓文说。
卓文是一名外语教师,在黄山学院任教已达4年时间,妻子邱桐是徽州人。2015年,他第一次来到了邱桐的老家黄山。这里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2018年,他彻底扎根在了黄山。
卓文和妻子都很喜欢旅游,尤其喜欢到农村去。闲暇之时,卓文常和妻子一道在黄山周边村庄、古道游玩采风,足迹遍布黄山各地。“我很喜欢去黟县南屏、碧山这些村庄,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野生活。”卓文说。
4年时间,卓文见证了黄山乡村的变化,村落“颜值”不断提升,“以前很多比较偏远的村子,道路都不太好,行车比较困难,好几次都因为道路难行最终放弃。如今,道路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乡村里比以前干净,变得更美了。”
但是,令卓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村民对他的态度。“很多村子我几年前去,也许因为我是外国人嘛,看到我的人都很小心。”卓文笑着说,“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村民看到我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有的还可以讲英语。”
卓文认为是旅游改变了乡村的面貌。“很多村子以前很少被开发,游客很少,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村民很少看到陌生人。但是现在,很多村子都开发了旅游景区,有了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道路、民宿等保障设施也很完善,游客可以玩好几天。旅游发展让乡村越来越热闹,村民自然变得更热情,即便对我这个外国人,也见怪不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卓文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国人常说乡村振兴,我觉得在黄山,依托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村有了产业,村民有了收包養網入,这就是非常好的印证。”
2021年,卓文开设了短视频账号,以一名短视频博主的身份在网络平台被全国各地网友所熟知,目前已拥有11万粉丝。他说,他是乡村振兴的体验者,更是传播者,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记录并传播黄山的乡村美景、美食,激发更多人对黄山的美好向往。
“乡村游越来越火,希望今后这些村庄多一些户外项目、配套设施,让大家的体验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卓文说。
对于未来,卓文希望在黄山的乡村再开启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在山水之间打造一栋民宿,不仅可以经常邀请亲朋好友过来感受徽州文化、享受宁静的乡野生活,也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充满活力的小镇让我着迷”
本报记者 窦瀚洋
“巴西客户最终决定下单了!”前不久,在位于浙江台州椒江区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里,“洋经理”南达刚谈成一笔10万美元订单,他兴奋地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团队。
南达来自叙利亚,在台州生活工作已有9年。聊起这里企业的发展,他说:“这些年,台州的很多企业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不断吸收新技术,一步步缩小和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公司厂房所在的下陈街道地处农村地区,南达至今记得初到这里时,坐车一路颠簸,扬尘阵阵,曾让他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当时这里交通不便,配套不完善,与城里相比,留下来需要很大的勇气。”他的妻子也曾有过要回瑞典“娘家”的念头。
如今,坑坑洼洼的土路已变成了宽阔的双向六车道,道路两侧的绿化带里长满了玫瑰花;老厂区旁曾经污臭的小河如今清澈见底,农房门前屋后焕然一新……指向远处建设一新的园区,南达回忆道,自己刚来时这里还是老厂房,现在已建成科创园,标准化的厂房吸引许多企业入驻,有些企业还成了他的客户,“你看,现在这里还在扩建升级,不光是城市,中国农村的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
下陈街道是缝纫机之乡,聚集着几百家缝纫机及配套企业。南达说,这里的缝纫机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其发展离不开中国政府开放灵活的政策、优厚的人才引进计划和良好的就业环境培育。
“我们公司正在建设‘未来工厂’,政府不仅大力支持,还联合全区缝制产业一起建设‘缝制设备产业大脑’,打通数据链,哪家企业有资源,哪家企业有需求,很快就能找到合作伙伴。”南达对此赞叹不已,他相信,有企业自身努力和政府积极推动,中国的缝纫机产业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南达和家人都爱上了这里的田园生活,“乡村建设得很美,每到周末,孩子们就嚷着要去农业园和古镇玩”。
借助产业发展,下陈街道顺势发展起乡村旅游,建成生态农业园、国家级传统村落横河陈村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景点,在南达看来,产业兴旺让村庄变美,村民也跟着富了起来。“我去过同事的家,他们的村子改造一新,还有露天健身区、篮球场,跟我刚来时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南达说。
去年6月,南达如愿拿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他欣喜地说:“充满活力的小镇让我着迷,在这里工作生活,给我带来了足够的幸福感,台州就是我的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