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稱霸四方的恐龍究竟如何從地表上消失?
在1677 年時,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普洛特(Robert Plot)發現了一根大腿骨;該骨頭應屬於一種身高比他高出半身的生物,普洛特認為該生物可能是巨人。從那時起,世界各地的岩層中都發現了這種巨型骨頭,但這些骨頭的主人仍無人知曉。
從拇指特化為尖爪的英格蘭禽龍、身披羽毛的中國小盜龍,到美國著名的暴龍,這些恐龍曾占據地球的各個角落。但在6600 萬到6400 萬年前,牠們全數滅絕──此即標誌著兩個地質時代轉換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在這段災難性的時期中,地球上近四分之三的生物就此消亡;菊石類和頭足類動物從大海中消失,眾多微型浮游生物、兩大群蛤蚶類,以及許多海星、海膽、陽隧足與海蔘的遠古親戚也都一同滅絕;甚至連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滄龍)也在此時消失。具有雙翼的翼龍不再穿梭天際、成千上萬的開花植物相繼死去,大地徒留一片以蕨類為主的景觀。
1980 年,曾獲諾貝爾獎的美國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Luis Alvarez)和其子沃爾特(Walter)注意到地質記錄中的不尋常之處。他們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地質年代附近,發現了一道富含銥(一種銀白色的易碎過渡金屬)的黏土層;一般來說,這種金屬比黃金還稀有,但這種罕見的元素卻出現在全球的100 多處。最可能的解釋就是當時有顆小行星撞上地球。
銥在地球上十分罕見,但在來自外太空的隕石中卻很常見。若小行星撞上地球,便可能將這種金屬散布到大氣層中;等塵埃落下後,便會在岩層中形成一道黏土層,記下撞擊的時間。
該地層中也發現了撞擊石英(在強烈壓力下才會形成的岩石,擁有細微的特徵)的證據;此外,其中也有熔岩噴發到大氣層,並在落地前凝固而成的玻璃珠。亦有大量煙灰──這可能是森林大火的殘跡,或許是來自外太空的物體在撞擊地球後,四散的燃燒碎片導致森林起火。北美洲目前保有最大的小行星撞擊痕跡;海地也有一層厚厚的黏土層,其中充滿了玻璃珠;墨西哥灣則可能因小行星撞擊地球而產生巨型海嘯,並導致落石生成。
要產生此程度的破壞,小行星的直徑得逾10 公里且速度極快,才能在地表留下100 公里寬的大坑;但當時並未發現這種撞擊點,且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此理論。
地球早已經歷了氣候危機:海洋溫度起起伏伏,海平面亦上下變動。況且,小行星並非銥元素的唯一來源,小行星撞擊也不是讓灰燼進入大氣層的唯一途徑。就連衝擊石英和玻璃珠都能透過小行星撞擊之外的方式來產生。上述景況也能以火山爆發來解釋,且在恐龍消失的那段時期,確實也發生了嚴重的火山噴發。 當時的印度仍是一座位於火山口上的島嶼,熱岩則自地函緩緩地上升;與地殼不同的是,地函含有高量的銥。岩漿湧入地表,帶來100 多萬立方公尺的新岩石,並形成了廣闊的熔岩平原(位於今日的德干高原)。在此過程中,火山灰、硫化物和金屬湧入空中,可能還擋住了陽光。
上述兩種理論都以相同的證據來解釋恐龍滅絕的成因,但兩者都未找到理論中的隕坑或火山口,可見阿爾瓦雷茨的小行星撞擊假說有些漏洞;但1990 年時,地球科學家艾倫.希爾德布蘭德(AlanHildebrand)發現了決定性的證據──在墨西哥沿岸淺海有個180 公里寬的坑洞,其重力異常,且有不尋常的磁場。該坑洞亦含有火成岩、衝擊石英、玻璃珠和由碎石礦物膠結而成的角礫岩;這看起來像是小行星撞擊後所產生的殘骸。
從隕坑的形狀研判,小行星似乎是從某個角度撞上地球,使殘骸往北美洲的方向飛去。撞擊點的岩石想必受到強烈撞擊的破壞,熔融的殘骸也射至空中;在高溫衝擊之下,當地的一切全被摧毀。
緊接而來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規模遠超過地球史上的任何紀錄。巨型海嘯襲捲了海洋,撞擊點的殘骸紛飛,有的甚至脫離了大氣層。這些被拋射的岩石落回地面時,會起火燃燒,一場火雨隨之降臨;周遭的動植物因此會在幾天內(甚至是當場)死亡。
隨後,灰燼、硫磺與森林燃燒的煙灰微粒布滿了天空,導致全球陷入一片黑暗之中達數週(甚至數月)之久。這個「撞擊冬天」對於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來說打擊很大,進而使陸生植物和海洋浮游生物消失。隨著食物鏈底層瓦解,整個生態系也開始感受到生存的壓力。
溶有灰燼的酸雨降下,但苦難卻仍未結束。希克蘇魯伯隕坑正好位於三公里厚的碳酸鹽岩層中央,該岩層好比一座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的固態貯藏室;遭撞擊時,它可能會大幅增溫並釋出氣體。等天空終於放晴,數十億噸的溫室氣體也許會引發全球暖化。
正如希爾德布蘭德在發現隕坑時所言:「此坑可能是地球遭撞擊時所產生的最大撞擊坑,並造成大量生物滅絕」。
但即使找到此坑,有些人仍對「恐龍滅絕肇因於小行星撞地球」的理論抱持懷疑。北美洲雖存有最完整的化石記錄,但仍難以從中建立確切的時間表。這些古老的岩石無法使用碳定年法,因此難以判斷恐龍是否都在同個時間死亡,抑或逐漸滅絕;且並非所有物種的化石都得以保存,所以很難拼湊出當時的生態系,並瞭解其瓦解原因。動物的屍骨得在特定的條件之下才能保存,而許多都已不留痕跡地消失了。
雖然證據顯示,的確有小行星墜落在希克蘇魯伯,但很難論斷這就是恐龍滅絕的原因。有些科學家認為,撞擊事件是發生於大滅絕前的30 萬年左右,因為一些化石證據位於撞擊線以上的沉積層。這些沉積物或許是被小行星撞擊所引發的海嘯捲到岩石上,也可能是慢慢沉積而來,因此恐龍的滅絕或許沒我們所想得那麼快。有證據顯示,動物會挖掘軟岩層,而其中的侵蝕看起來像是由流水所造成。
為了探討希克蘇魯伯隕坑在恐龍末日中扮演的角色,科學家持續鑽探周遭的遺跡。希克蘇魯伯隕坑是地球上最大的撞擊坑,撞出此坑的小行星很大,因此在隕坑中形成了由熔融和碎裂岩石所構成的獨特環狀構造──環峰。自撞擊以來,這個隕坑已逐漸淹沒在17 公尺深的水中,並覆蓋了500 公尺厚的石灰石。 2001 年至2002 年間,國際大陸鑽探科學計畫深入墨西哥地底,找到了「衝擊融化」岩石──隕坑形成時,該岩石可能由破裂四散而後黏合的岩石碎片組成。此計畫還發現了因嚴重撞擊而引起的熱液活動證據;這意味著小行星撞擊後,蒸氣可能不斷從隕坑口冒出達100 多萬年。
2016 年,科學家以鑽石鑽頭重新進入隕坑內部;此次的目標是瞭解環峰如何形成,以及後續的狀況。其中一個驚人的發現是:在鑽孔樣本中找到粉色花崗岩。這種地殼岩石應出現在7600公尺深的地底,但在隕坑中竟出現於760 公尺深之處──這是地表下曾遭劇烈震動並擠壓的證據。
恐龍滅絕的原因仍有許多懸而未解的部分;然而,事實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相。目前認為,希克蘇魯伯隕坑代表了地球史上破壞力最強的一次滅絕事件;但在隕坑遺跡中找到的證據也暗示著該次撞擊不僅摧毀了生命,亦孕育了某些生物。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不只為哺乳類日後的興旺繁衍鋪路,近期的鑽探研究更顯示,撞擊後形成了一大片充滿溫水的渠道網。這些水體一開始可能很燙,就連最強悍的生命也無法生活其中,但隨著水體降溫,微生物可能得以在此溫暖且潮溼的裂縫中繁衍,並以岩石中滲出的礦物質為養分。這對認識所有生物的起源來說,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一刻。
儘管在希克蘇魯伯隕坑出現前,地球就已出現生命,但透過此隕坑,我們得以一窺古地球(無生命時代)的種種情況。達爾文認為生命可能始於一個「溫暖的小池塘」,其中有水合礦物質與有機分子。小行星富含有機化合物,可提供生命所需的化學成分;若它撞擊地球時,正巧打造出一個溫暖、潮溼且富含礦物質的生態區位,那小行星可能是上述小池塘的起源。
美國航太總署的歐西里斯號(OSIRISREx)也正密切觀測小行星貝努(科學家推測它可能在22 世紀撞上地球),以期瞭解在恐龍出現的數十億年前,小行星是否促成了生命的形成。
我們不太可能知道恐龍的確切死因,而這或許也帶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牠們究竟如何出現?